內(nèi)容導讀: 安藤忠雄,沒有接受過任何大學教育,自學建筑,他的建筑自成一體,風靡全球,獲得了普利茲獎,是東京大學,哈弗大學等學院的客座教授。他是現(xiàn)代日本建筑最出名的先驅。他對于材料的使用,他對于建筑的格局,都體現(xiàn)了強烈的現(xiàn)代風格,但是在這樣國際化的現(xiàn)代...
安藤忠雄,沒有接受過任何大學教育,自學建筑,他的建筑自成一體,風靡全球,獲得了普利茲獎,是東京大學,哈弗大學等學院的客座教授。他是現(xiàn)代日本建筑最出名的先驅。他對于材料的使用,他對于建筑的格局,都體現(xiàn)了強烈的現(xiàn)代風格,但是在這樣國際化的現(xiàn)代風格之下,依然存留著日本建筑本身的影子。讓人從靈魂中感受到,這是一個日本建筑師的作品。他講述了自己如何成為一個建筑師的過程,他講述了自己如何思考,如何在20多歲的時期努力的進程。他思考人生,社會,生活,他富于創(chuàng)造性,對建筑充滿熱情。他也充滿了熱情的四處旅行,對周遭的事物,所見所聞進行思考,堅持不懈的對于不合理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改進。“或許再努力一把...”,用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他取得了成功。而在此之后,他依舊沒有停止他的思考,他的學習,他的發(fā)展。某種程度上來說,建筑師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因為社會,環(huán)境,人都在無時無刻的變革,而在這樣的變革之中,建筑也必須隨之改變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與需求。(第一段簡單描述了安藤忠雄的成就)
“恒河里有許多人在沐浴,旁邊有牛在游泳,岸邊有死者在火葬。異常的惡臭,強烈的陽光,漫無邊際的大地。”他被這樣的場景震撼了,并且開始思考:人到底為什么而活著。這其實是一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人生問題。或許,每個人都這樣思考過:我們?yōu)槭裁匆钪覀兓钪惺裁匆饬x,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了創(chuàng)造什么?人生就像一條河流,始終是要逝去的,而我們的存在或許如同落花一般,隨著這樣的水流而去不見了蹤影。花總是要落的,美好的東西總是要凋零的(想起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span>,生命總是有盡頭的,而這一切的意義又在于何處?如果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短暫的浮現(xiàn),我們是否就可以肆意揮霍,我們是否就可以輕易放棄?安藤忠雄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將自己的職業(yè)作為武器,去抗爭,去爭取自由,相信自己,負之以責,憑借自己的力量去與社會進行斗爭。”他給了自己一個意志的表白,而那一年他只有24歲。(這就是人生觀!價值觀!建筑觀!)(第二段由一句話引發(fā)的人生思考)
其實我看到他的序言的時候感受甚為深刻。我91年生,今年23歲,但是我很少感受到自己的人生,為這個社會創(chuàng)造出應有的價值,或者說是我強烈的感受到我需要什么,我需要怎么做,而讓我的將來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創(chuàng)造怎么樣的價值。我依舊是在迷茫,依舊在無目的思考,甚至用一些無用的東西浪費我的時間。(這個思考就是起點!)但是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知道我不能這樣繼續(xù)下去了:“無論你是選擇建筑或者是其他行業(yè),20幾歲的年齡,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時期。人在感覺敏銳的20幾歲時,能否有緊迫感的去生活,對其以后的人生,特別是四五十歲的時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的分水嶺。”
從大學出來,意識形態(tài)上來講,是與社會碰撞的第一個時間,其實也是一種全新的社會觀,或者說是人生態(tài)度的形 成的時期。有一種強烈的慣性,當你習慣了懶散的生活,你便是一生懶散,(當你看到了個人小利的時候,你便會為它奮斗一生?。ㄟ@應該就是所謂的成就感吧?)但是當你習慣了緊迫的奮斗,你的一生也將以奮斗與探索為樂趣?;蛟S在我20歲的這兩年,我走得并不成功,但是,之后這每一分每一刻,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激勵自己,反問我自己:我要做什么,我想要成為什么,我要怎么樣的奮斗,我要怎么樣的學習,我要怎么樣的生活,我要怎么樣的一生?每一個問題,我都無法回答,我只能做我可以做的努力,那就是學習,感受,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成長?;蛟S,還有旅行。看著那些截然不同的人生,思考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這些不同,這些留下的或者無法留下的秘密。或許我可以感受很多,又或者我會在這些日子里一無所獲,但是收獲不是一天就可以察覺的,或許他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它們會真真切切的扎根在我的生命里面。其實寫了這么多,我完全脫離了討論建筑的范疇,但是我又感到自己不得不說,因為每一個建筑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而不是一個復制者。它們必須是一個變革者,而不是一個跟隨者。(第三段對自己的人生思考)
這是這本書觸動我的第一點,一個從來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自學的日本人可以成為世界上最頂級的建筑師,他并非一個天才,他只是用他的思考,來體會了屬于他的建筑精髓。而一旦有了這樣的思考,或許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他的成就(不是或許,是一定?。?/span>。即使有所不如,也不至于庸庸碌碌。第二點的觸動,是他在講述自己的建筑靈感的時候,講到的對于現(xiàn)代建筑大師以及它們創(chuàng)造的空間,建筑的理解。
什么是旅行的意義,什么是有價值的旅行?當一個人開放自己的五感,去感受一個空間的流動,去暢想去思考而不是移動的觀看新鮮的東西而不經(jīng)歷思考。日常的生活很多都充滿了惰性,因為每日的相似見聞容易讓人怠惰于思考。而旅行不同,這些新選的事物可以讓人與自己產(chǎn)生有深度的交流與思考,與自己對話,不停地反問自己(很關鍵的一點?。?/span>,懷疑曾經(jīng)的思維慣性,而我們的精神也因此而堅強。這或許也是為什么一些人在旅行中不斷成長,而一些人只能在旅行中享樂,感受新鮮的事物而已。
一個建筑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一個駕馭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左右的人,也必須是一個思想者。這樣的人,無論他們的經(jīng)濟情況如何,他們的靈魂永遠富有,他們從心底里感到滿足,他們能夠強烈的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意義。(這個思考好?。ńㄖ熿`魂)
之后,安藤提到了他對西歐建筑最深得感受:日本建筑師依靠傳統(tǒng)的技巧與感覺進行構思,從局部開始,注重細節(jié)。二歐洲建筑則是從邏輯構成的原理開始,整體出發(fā),逐步走向細節(jié)。其實從這一點來說,我無法抑制的思考到了中國的建筑。中間傳統(tǒng)建筑的精髓是什么?我們可以從庭院布局的方形模塊,精致的細節(jié),簡易的空間布局結構想到日本從古典而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風格,而中國自己的風格是什么?不是說簡單的雕梁畫棟,紅墻青瓦,這些都是表面的意向,并非相同的詞匯就可以創(chuàng)造相同的意境。我想問的是,真正中國式的現(xiàn)代風格在哪里?在我看來,真正的新中式,不是一個外形,一段墻,一片瓦,一個花園的改造,而是應該著力與一個空間的思考,或者說各種空間連續(xù)的思考。作為一個建筑的新人,這么說未免太過自大且班門弄斧。(這樣的思考很好?。▽χ惺浇ㄖ乃伎迹?/span>
2010世博會的中國館,大力贊揚了世博會館中把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斗拱與中國亭的結構美加以提煉形成的現(xiàn)代中式建筑。而我不得不用一個網(wǎng)絡詞匯“OTL(天啊)”來表達我對這座強大的鮮紅的充滿了中國特色文化與美感的中國式新古典建筑的“贊美”。唔,我甚至沒有看到任何一張內(nèi)部空間的照片!如果一棟建筑的象形只是在外表,而內(nèi)部空間則是全部西方式的簡潔光明缺乏中國式的空間結構構成的話,你有什么權利說他是一個好的建筑?(這樣的思考很好?。?/span>它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雕塑而已,建筑的精髓在于空間,因為只有空間,才是人與建筑的結合,才是建筑真正的意義所在,如果對于一個建筑贊賞的評論,只流于他的外表是如何的雄偉而壯觀,那么這樣的設計,只可能是失敗的設計。我期待有一日我可以再去上海,走入中國館,去真正體驗一下,這個“備受贊揚”的新中式建筑。他的空間,是否能給予我真正的中國的感受,真正的傳統(tǒng)的體驗,真正的文化的洗禮?對此,我不報以樂觀的態(tài)度。當然,中式的建筑也有成功的例子。(對個別建筑的看法)
大二我去了蘇州博物館,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tǒng)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xiàn)代版的詮釋。盡管白色粉墻將成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diào),以此把該建筑與蘇州傳統(tǒng)的城市機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巖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tǒng)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tǒng)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筑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并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qū)域和博物館的展區(qū),為參觀者提供導向并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屋頂?shù)臉嬙煜到y(tǒng)也源于傳統(tǒng)的屋面系統(tǒng),過去的木梁和木椽構架系統(tǒng)將被現(xiàn)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涂料組成的頂棚系統(tǒng)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qū)的太陽光線。大廳是博物館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與博物館花園之間。這個擁有八個角的大廳是通過對傳統(tǒng)的蘇州建筑和中國建筑要素的幾何形狀轉變以及重新詮釋設計出來的,它是所有參觀者的導向并為去博物館所有展區(qū)提供通道。參照國際通行慣例,臨時性的展區(qū)設在人流路線的入口處。除了字畫、雙塔瑰寶、明清瓷器和蘇州工藝美術品展區(qū)外,還將布置特色家具展區(qū),以強調(diào)蘇州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傳統(tǒng)。在人流路線的終點處,也就是在它的花園庭園處,將安排一個宋代書齋的復制品,主要展示當年的工藝品和家具。字畫展區(qū)設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廳的二樓,高高的墻面為展示字畫長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過多的就不在介紹了。
在序言中有一句話“參加這次會議的許多人不久就成為20世紀后半葉推動世界建筑和其它設計領域發(fā)展的主要力量”這句話是我不得不想到正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祖國。中國不缺建筑師,而是缺少那些有思想的建筑師,缺少那些建筑思想家們。在未來,中國的建筑會走向何方?這個我不清楚,但是我清楚地是中國也會出現(xiàn)像安藤忠雄,這樣有思想的建筑大師,帶領中國建筑走向新的征程。(你說的很對!但我認為,中國一定會有超越安藤的大師!中華民族的文化沃土中,她一定會孕育出更加偉大的建筑師,偉大的思想家。否則,對不起我們的祖先吶?。?/span>
220140927
尊敬白老師: 您好,我希望就我現(xiàn)在的處境,說一下我的真實想法。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說起。我希望向白老師請教,像向年長的前輩討教一
生命總是有盡頭的,而這一切的意義又在于何處?如果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短暫的浮現(xiàn),我們是否就可以肆意揮霍,我們是否就可以輕易放棄?
最近,通過面試中白老師的推薦,我有幸拜讀了由日本著名建筑大師安藤忠雄著、白老師翻譯的《安藤忠雄論建筑》一書,并了解了一部分
“無論你是選擇建筑設計還是其他任何一個職業(yè),20幾歲的年齡,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時期。人在感覺敏銳的20幾歲時,是否有緊迫感地去生活,對其以后的人生,特別是到四五十歲時,是能否
在旅行中學習建筑,感悟人生